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奇文共赏


奇文共赏

名称:奇文共赏 拼音:qí wén gòng shǎng
出处:晋·陶潜《移居》诗 释义:可以指共同欣赏或分析研究文章
用法:褒义 谓语


3.2 释义
奇文共赏 - 基本信息
发音
  qí wén gòng shǎng
释义
  ①可以指共同欣赏或分析研究文章,作褒义词。
  ②也可以指批判有错误的文章,作贬义词。
出处
   晋· 陶潜《 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举例】 ① 孔庆东说, 鲁迅圣手妙笔,奇文共赏。②错误难免,奇文共赏,以警后来。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共同研究奇特文章
奇文共赏 - 作者简介
幼年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 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 庄》《 老》为宗而黜《 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 老子》《 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出仕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 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 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归田
   五柳先生 陶渊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回到 柴桑老家,隐居务农,过着田园生活。 四十六岁,他搬到 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 九江市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 殷景仁、 颜延之等,都住在那里。这样,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朋友们相聚,谈论诗文。搬家之初,他曾写了两首《移居》诗。
奇文共赏 - 原文
诗词原文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释义
  诗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这是作者写搬家以后和知心朋友朝夕欢叙的情景。
  诗的末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三十六計

 一些古代兵書的研究者認爲,從內容上看,流行本過于簡約,像是一個著作的提綱,而張家手稿本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使流行本得到了重要的補充。值得注意的是,張家手稿本在引述中,涉及到先秦時代的《軍政》、《軍志》、《中平兵典》等若幹失傳的古代兵書,雖其真僞有待考證,但這些資料值得學術界重視。張敬軒保管並研究家傳兵書
   張聯甲之子張敬軒,文革前畢業于陝西工業大學中專部,在西安某軍工企業任技術員,他在父親的教誨下,曆經劫難,精心保管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古代兵書資料及其編撰的兵學著作。最近他向作者展示了張聯甲手稿,它們全部用隸書字體書寫于八開安徽宣紙上,紙質呈黃褐色,手稿封面和文末均蓋有張聯甲的朱印。
   張敬軒近年來對家傳兵書資料及父親遺作進行刻苦自學和研究,不久前他完成了對《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的整理、斷句、注釋十余萬字,正聯系公開出版,並計劃對《秘本兵法》全書進行整理、斷句、注釋後出版,供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研究、閱讀。
   張家所藏《秘本兵法》中的《六六行·三十六計》手稿現身西安後,引起國內外各方廣泛關注。陝西省有關部門也擬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論證、研討。 (王兆麟)
   新聞鏈接
   《三十六計》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
   最近,由于西安出現了古代兵法研究學者張聯甲(1898年—1972年)在上世紀20至60年代編撰的《秘本兵法》中,包含有比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更爲豐富、完整的手稿,被專家認爲這是《三十六計》版本學上的一個重要新發現,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極大關注。爲此,記者就《三十六計》一書的淵源、演變及其影響等問題,訪問了學者張曉鴻先生。
   張曉鴻先生現年50歲,陝西省軍事哲學研究會會員。他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在部隊從事軍事情報資料工作時,即致力于中國古代兵書資料的搜集、學習和研究,到上世紀80年代中轉業到西安碑林區人事局、司法局等部門工作至今,他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用于兵書方面的研究,曾編譯出版了《千古奇謀三十六計》一書,撰寫學術文章十余篇。記者首先問道:《三十六計》最早的淵源何在?
   張曉鴻說,“三十六計”一語,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王敬則傳》:“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到宋代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有:“淵才曰:‘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近代朱琳《洪門志》上載有“三十六著”名稱,除少數幾個計名與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略有不同外,其余全部相同。學者估計它與近代白蓮教、天地會等農民反抗運動有關,故推測《三十六計》的雛形大約形成于明末清初之際。記者問: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始于何時?
   張曉鴻說:現今流行本《三十六計》一書,是在民國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詳)在成都祠堂街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發現的,他見到後當即購下,這個土紙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翻印的,爲小32開,封面書:“三十六計”,旁注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見作者或編者姓名。篇首有一簡短說明,說原書是手抄本,于民國30年(1941年)在陝西州(今彬縣)發現,抄本“前部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然後知其果爲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報》“東風”副刊上撰文對上述發現加以介紹。這個孤本後經無谷(姚炜)先生作了譯注,流傳較廣,現今市面上流行的衆多《三十六計》出版物皆源于此。記者問:此書公開問世之初有什麽反響?
   張曉鴻介紹:據莫文骅將軍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他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時,在《光明日報》上看到叔和的這篇文章,引起極大興趣,通過與報社聯系,獲悉收藏者叔和將原書贈送給解放軍政治學院,他初讀之後,感到很有興趣,便令人印成冊,在院內供教職工學習參考,同時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領導同志和元帥、將軍們,他們閱後均認爲此書確有參考價值。記者問:《燕山夜話》中有篇寫“三十六計”的文章?
   張曉鴻說,上世紀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書記的鄧拓,應《北京晚報》約請,開辟《燕山夜話》專欄,撰寫系列文章,關于“三十六計”的文章,發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話》的最後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話》被列爲大毒草,聲討文章說:《燕山夜話》暫時“下馬”了,形勢不妙,暫時退卻,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以便保存實力,日後東山再起。”在這場浩劫中,鄧拓終于遭迫害而慘死。記者問:《三十六計》公開出版後的影響如何?
   張曉鴻說,無谷譯注的《三十六計》自1979年公開出版以來,迄今已發行50余萬冊。由李炳彥改編的《三十六計新編》已印行161萬冊,十分暢銷。同時它不但被繪制成連環畫,還被拍成電視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電視台“軍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計古今談”,播放後收視率極高。如今《三十六計》一書,成爲中國兵書中不可多得的後起之秀,與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並列爲兵學經典。記者最後問道:《三十六計》在國外反響如何?
   張曉鴻說:這本小冊子不但中國人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漢學家勝雅津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後,于1988年編著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巧計》,曾經引起轟動。他認爲,西方人無論計謀怎樣花樣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國人高度概括了的計謀範圍。中國人開辟的智謀學,是一個既深邃又廣袤的天地。他這個西方人雖然只是品嘗了其中的點滴,便深感其味無窮,欲罷不能。日本人稱三十六計是“運籌帷幄的訣竅”,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工商企業經營和相互之間的競爭上。法國海軍上將科拉斯特認爲《三十六計》是中國戰略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其中關于戰略的描述要比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要精細得多。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白起

白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起
Bai Qi.jpg
明代所繪白起畫像
別稱 公孫起、人屠
時代 戰國
國家 秦國
官位 左庶長→左更→國尉→大良造→上將軍
爵位 武安君
出生地點 郿縣
逝世日期 前257年
逝世地點 杜郵
子女 白仲
學派 兵家
白起(?-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1][2]綽號人屠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將白起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名將[3]

生平

出身

關於白起的出身,據《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記載他的祖先是秦穆公的將領白乙丙[註 1]。白乙丙的後代以白為氏,他們的遠代子孫就是白起。[4]唐代詩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則記載白起的先祖是楚國公族白公勝。白公勝謀反失敗自殺後,他的兒子逃往秦國,後代世代在秦國為將,白起就是他們的後代。[5][6]

伊闕之戰

白起尖頭小面,雙眼有神。行事果斷,分析事情透徹,意志堅強。[7]並且善於用兵,與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前294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率軍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第二年,在魏冉的推薦下,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壽出任主將。同年,韓、魏、東周聯軍以魏將公孫喜為主帥,率兵進軍至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 與秦軍對峙。戰爭中秦國方面兵力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方面韓軍勢單力薄,希望魏軍主動進攻,而魏軍則倚仗韓軍精銳,想讓韓軍打頭陣。秦軍主將白起利 用韓、魏兩國聯軍想保留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的弱點,先設疑兵牽制韓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猛攻魏軍。魏軍戰敗後致使韓軍潰敗而逃,秦軍乘勝追 擊,取得大勝。伊闕之戰秦軍共斬首24萬,佔領伊闕及五座城池,公孫喜遭擒殺。[8][9][10][11][12]秦軍又圖謀進攻西周國,但在西周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下未能成功。[13][14][15][16]戰後白起因功升任國尉。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8]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城(山西省永濟市東);攻下垣邑(山西省垣曲縣東南),但沒有佔領。前291年,白起率軍攻打韓國,奪取了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葉(今河南省葉縣南)。[17]前290年,白起與司馬錯合兵再次攻下垣邑。[18][19]次年,又率軍奪取了魏國的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20][21][註 2]前282年,白起率軍攻打趙國,奪取了茲氏(山西省汾陽市南)和祁(今山西省祁縣東南)。次年,又奪取了藺(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西)和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註 3][23][24][25]同年,白起率兵出崤山,進圍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周君唯恐危及自身,於是派蘇厲引用養由基的典故遊說白起,白起稱病撤兵。[25]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趙國,斬首3萬並奪取了代縣(今河北省蔚縣東)和光狼城(今山西省高平市西)。[26][27]

鄢郢之戰

楚頃襄王在位期間政治腐朽、不修國政,大臣居功自傲、嫉妒爭功,阿諛諂媚之臣掌權,賢良忠臣受到排擠,致使國內百姓離心離德,城池年久失修。[10]為全力進攻楚國,前279年,白起隨同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相會修好,兩國暫時罷兵休戰。[28][7]白起在分析了秦楚兩國形勢後,決定採取直接進攻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於前279年率軍萬人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白起命秦軍拆除橋樑,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並在沿途尋找食物,補充軍糧。而楚軍因在本土作戰,將士只關心自己的家庭,沒有鬥志,因而無法抵擋秦軍的猛攻,節節敗退。[10][29]秦軍長驅直入,迅速攻取漢水流域要地鄧城(今湖北省襄陽市北),直抵楚國別都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30]鄢城距離楚國國都(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很近,楚國集結重兵於此,阻止秦軍南下。秦軍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蠻河河水從西山長谷自城西流向城東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百里處築堤蓄水,修築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經河水浸泡的鄢城東北角潰破,城中軍民被淹死數十萬。[31]攻克鄧、鄢城後,白起赦免罪犯遷往兩地,[30]又率軍攻佔西陵(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西)。[32]
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東北),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自保。[33]此戰秦國佔領了楚國洞庭湖周圍的水澤地帶、長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雲夢縣一帶)的大片土地,[34][35]並在此設立南郡,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36]次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蜀郡郡守張若為副將,奪取了楚國的巫郡黔中郡[註 4][37][38]春申君的調解下,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盟休戰。[39]

華陽之戰

白起於前276年率軍攻打魏國,奪取兩座城池。[40]
前273年,趙、魏兩國進攻韓國的華陽(今河南省鄭州市南),韓國國相派陳筮求救於魏冉。魏冉請求秦昭襄王出兵,秦昭襄王命白起和客卿胡陽率軍救韓。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長途奔襲八天後突然出現在華陽戰場,然後趁趙、魏聯軍不備發動進攻,大敗趙、魏聯軍。此戰秦軍共俘虜三名將領,斬首魏軍13萬,魏將芒卯敗逃;趙國將領賈偃被擊敗,秦軍殺死潰退渡河的趙軍2萬人。[41]秦軍佔領華陽並乘勝攻取了魏國的卷縣(今河南省原陽縣西)、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中陽(今河南省鄭州市東)、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北)和趙國的觀津(今山東省觀城縣西)。[42][43]白起又率軍經過北宅(今河南省鄭州市北),進圍魏國首都大梁。經魏國大夫須賈遊說魏冉以及魏安僖王答應派段干崇割讓南陽郡後,秦國才罷兵。[44][41]秦國將觀津送還趙國,並與趙國相約攻打齊國[42]

陘城之戰

魏國人范雎因受迫害逃往秦國,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針對秦國屢次跨越韓、魏兩國進攻齊國,勞師動眾卻又收穫很小的缺點,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用恩威並用的辦法親近魏、韓兩國,威脅楚、趙兩國,迫使齊國恐懼後主動依附秦國,待齊國依附後然後再向臨近秦國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拓展土地。[45]秦昭襄王採納范雎的建議,對臨近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
前264年,秦昭襄王命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曲沃縣東北)、汾城(今山西省臨汾市北),斬首5萬並沿汾河修築防禦工事到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註 5]次年,又率軍封鎖了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道路。[47][48]
戰國時期形勢圖

長平之戰

秦國於前262年出兵進攻韓國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野王投降,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49]韓桓惠王大為恐慌,派陽城君出使秦國獻上黨郡求和,但上黨郡郡守靳黈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靳黈。[50]馮亭也不願降秦,於是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說:「通往韓國的道路已被切斷,秦國軍隊正在逼進,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獻給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秦國惱怒,必定攻打趙國。趙國遭到武力攻擊,必定親近韓國。韓、趙兩國聯合起來,就可以抵擋秦國。」於是便派使者通報趙國。趙孝成王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說:「聖人把無功受益看作是禍害,秦國自認為上黨之地唾手可得,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說:「動員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受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可失去機會。」趙孝成王說:「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說:「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可以為將。」趙孝成王於是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駐軍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51][52][7]
前261年,秦國派兵攻佔了韓國的緱氏(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註 6]。次年,秦昭襄王又派左庶長王齕攻取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趙軍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四月,王齕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廉頗迎戰。秦趙兩軍士兵時有交手,趙軍士兵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軍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雙方戰事逐步擴大。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攻下兩座城堡,俘虜了四名尉官。七月,趙軍築起圍牆,堅守不出。秦軍強攻,奪下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名尉官。廉頗固守營壘,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趙孝成王多次指責廉頗不與秦軍正面交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到趙國施行反間計,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堅守不戰,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於是派趙括接替廉頗。
秦昭襄王得知趙括擔任主將後,暗地裡派白起接替王齕擔任主將。由白起擔任上將軍, 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且嚴令軍中不要走漏消息,否則格殺勿論。趙括接任主將後,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軍乘勝追擊, 一直追到秦軍營壘,但秦軍營壘十分堅固,不能攻破。白起命一支2萬5千人的突襲部隊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 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並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作戰失利,於是原地建造壁壘,等待援兵到來。秦昭襄王得知趙軍主 力的糧道被截斷,親自前往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兵。
到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編成四隊,輪番進攻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最後趙括親帥精銳士兵突 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士兵40萬向白起投降。白起與手下將領謀劃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白起用欺騙的手 段,命手下士卒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士兵240人放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前後斬殺趙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53]戰爭結束後,秦軍清掃戰場收集頭顱,因頭顱太多而堆積成台,名叫「白起台」。[54]

失勢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全國上下沉浸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中。前259年,秦軍再次攻佔上黨郡,並且兵分三路:王齕一路攻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皮牢(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北);司馬梗一路攻下太原郡;白起親帥大軍攻打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準備一舉滅亡趙國。[55][56]韓、趙兩國大為恐慌,韓桓惠王決定割地求和,而趙孝成王親自前往秦國拜見秦昭襄王,並與大臣趙郝約定割讓六座城池與秦國和談。[57]兩國又派遣使者[註 7]攜帶重金對秦相范雎進行遊說。范雎擔心白起功高影響自己的仕途,以秦國士兵征戰操勞需休養為由,勸說秦昭襄王答應韓、趙兩國求和。秦昭襄王聽從范雎的建議,答應韓國割讓垣雍(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北)、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為條件進行和談。雙方於正月停戰,白起得知此事後與范雎產生矛盾。[58]
趙孝成王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大臣虞卿認為割地給秦國,只會讓秦國更加強大,不抵抗割地求和只能加速趙國的滅亡。虞卿建議以六座城池賄賂齊國,交好燕、韓,聯合魏、楚共同抗秦,趙孝成王採納虞卿的建議,在國內積極備戰。[59]秦 昭襄王見趙國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聯合對付秦國,準備進攻趙國。白起此時患病,不能帶軍征戰。秦昭襄王向其詢問,白起說:「長平之戰中,秦軍大 勝,趙軍大敗。秦國人戰死的給予厚葬,受傷的給予精心治療,有功績的設酒食給予慰勞,百姓假借祭祀之名聚會,浪費了財物;趙國人戰死的無人收殮,受傷的得 不到治療,軍民哭泣哀號,齊心協力恢復生產。雖然現在大王所派的兵力三倍於以前,但我預料趙國的守備力量是以前的十倍。趙國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都憂愁恐 懼,早上朝,晚退朝,用謙卑的言辭、貴重的禮品向四方派出使節,與燕、魏、齊、楚結為友好盟邦。他們千方百計,同心同德,致力於防備秦國來犯。現在趙國國 內財力充實,加上外交成功,在這個時候不能攻打趙國」。 [10]
秦昭襄王不聽從白起的勸告,於前258年五大夫王陵攻打邯鄲,趙國軍民奮起反抗,王陵陣亡了五校[註 8]軍隊也沒有取得什麼成果。[60]此 時,白起痊癒,秦昭襄王又派范雎見白起,對他說:「當年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戰士百萬。您率領數萬軍隊攻打楚國,攻下了楚國國都,燒毀了他們的宗廟,一直 打到東面的竟陵,楚國人震驚,向東遷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韓、魏兩國動員大批軍隊,而您率領的軍隊不及韓、魏聯軍的一半,卻和它們大戰於伊闕,大敗了韓、魏 聯軍。現在趙國士卒死於長平之戰的有十分之七、八,趙國虛弱,希望您能領兵出戰,一定能消滅趙國。您以少敵多,都能大獲全勝,更何況現在是以強攻弱,以多 攻少呢?」白起說:「當年楚王依仗他的國家強大,不顧國政,大臣們居功自傲,嫉妒爭功,百姓離心離德,城池也不修繕,所以我才能領兵深入楚國,佔領了很多 城池,建立功勛。伊闕之戰中,韓魏兩國相互推諉,不能同心協力,所以我有機會集中精銳,組織勁旅,出其不意地進攻魏軍。魏軍已經戰敗,韓軍自然潰散,然後 乘勝追擊敗軍,所以我才能獲勝。秦國在長平大敗趙軍,不趁趙國恐慌時滅掉它,反而坐失良機,讓趙國得到時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現在趙國軍民上下一心,上 下協力。如果攻打趙國,趙國必定拚死堅守;如果向趙軍挑戰,他們必定不出戰;包圍其國都邯鄲,必然不可能取勝;攻打趙國其它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奪 趙國的郊野,必然一無所獲。我國對趙國出兵毫無戰功,諸侯就會產生抗秦救趙之心,趙國一定會得到諸侯的援助。我只看到攻打趙國的危害,沒有看到有利之 處。」白起從此稱病不起。[10]

身亡

范雎將白起的話轉告給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發怒,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消滅趙國嗎?」於是另派王齕接替王陵攻打趙國,又派鄭安平率軍2萬增援。秦軍包圍趙都邯鄲八、九個月,死傷人數很多,也沒有攻下。趙軍不斷派出輕兵銳卒,襲擊秦軍的後路,鄭安平也因遭到趙軍的包圍率部投降。楚公子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 領數十萬士兵救援趙國,秦軍損失很大。這時白起說:「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秦昭襄王聽後大怒,親自去見白起,強迫他前去赴任。白起叩頭對秦 王說:「我知道出戰不會取得成功,但可以免於獲罪;不出戰雖然沒有罪過,卻不免會被處死。希望大王能夠接受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在國內養精蓄銳,等待 諸侯內部產生變故後再逐個擊破。」秦昭襄王聽後轉身而去。[61][62]
秦昭襄王免去了白起的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士卒,命其離開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遷往陰密(今甘肅省靈台縣百里鄉),但白起患病,沒有立即動身。過了三個月,前方秦軍戰敗的消息接踵而來,秦昭襄王更加憤怒,於是命人驅逐白起。白起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到了杜郵(今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時,范雎對秦昭襄王說:「白起遷出咸陽時,很不服氣而且口出怨言。」秦昭襄王於是派使者賜給白起一把劍,命他自盡。白起仰天長嘆道: 「我到底有什麼過錯竟落得這般結果?」過了一會說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的士兵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 了。」白起隨後自殺。[63]《戰國策》記載為白起離開咸陽七里時,被秦昭襄王所派使者絞殺。[64]白起的副將司馬靳也一同被賜死。[65]

死後

白起被賜死後,諸侯列國都舉杯慶賀,[66]而秦國人都同情他有功無罪而死,大小城邑都祭祀他,[67]並自發在咸陽為其修建祠堂。到秦始皇時追念白起的戰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白起的後代子孫世代為太原人。[5]

軍事思想

白起擅長野戰和攻城戰,在作戰前和作戰時,重視掌握和分析敵方虛實強弱。例如伊闕之戰中發現韓魏兩國軍隊相互推諉,不能同心協力的弱點取得大勝;邯 鄲之戰時發現失去滅亡趙國的最佳時機後拒不領兵。在與強敵作戰時,不與敵軍正面會戰,採取先弱後強的戰術分批蠶食敵軍。例如鄢郢之戰白起率數萬軍隊在方圓 五千里、士兵百萬的楚國境內長途奔襲作戰;長平之戰避免與趙軍主力會戰,引誘趙軍進入包圍圈後進行蠶食。在敵軍落敗時,乘勝迎勢,窮追猛打。如鄢郢之戰後 乘勝攻佔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華陽之戰後乘勝攻佔魏國的卷、蔡、中陽、長社和趙國的觀津,迫使魏國割地求和。白起戰術靈活多變,能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制定戰 略戰術。例如鄢城之戰的水攻、華陽之戰的長途奔襲作戰等。白起還擅長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例如鄢郢之戰中火燒楚國先王陵墓夷陵,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都 極大的挫傷了敵方的士氣。[68]

評價

正面評價

白起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將領,他一生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無一敗績,使諸侯聞風喪膽。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歷朝歷代所稱頌,例如:蔡澤評 價白起:楚地方數千里,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 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69]韓、趙使者稱讚白起: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70]司馬遷對於白起的軍事才能給予極高的評價,他稱白起用兵: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71]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72]孫楚有《白起贊》稱讚白起: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火燎於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嘆。[73]趙蕤稱讚白起: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74]《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中對白起有如下評價: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杜甫稱讚白起: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75]毛澤東對白起評價很高,說他:論打殲滅戰,(白起)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76]
此外,白起為秦國居功至偉卻落得自殺收場的慘淡結局,許多人都對這位軍事天才的死感到惋惜。秦末起義將領陳余評價白起: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77]西漢大臣谷永感嘆白起之死: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78]唐太宗所作《金鏡述》中感嘆白起之死: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79]

負面評價

白起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策略,在戰爭中大肆屠殺戰俘,尤其以長平之戰後活埋40萬趙軍降卒最為殘忍。白起藐視生命、濫殺無辜的行為招致普遍的非議。西漢的哲學家揚雄批判白起:秦將白起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80]班固評價白起: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81]何晏評價白起說:白起之降趙卒,詐而阬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82]

紀念

白起祠

水經注》記載渭水北岸離咸陽十七里建有杜郵亭,亭內設有白起祠。[83]因年久失修,唐、宋時期的白起祠已蕩然無存。1990年,白氏族人對其進行了整修,成為祭祀白起的場所。[84]
唐肅宗時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85]宋徽宗時,白起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86]台灣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供奉白起為「白府千歲」,為負責除瘟的五年千歲之一,享有香火。[87]

白起墓

白起墓位於咸陽市東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咀,秦時此地稱杜郵。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530工廠在此地施工時發現白起墓,墓中出土兵器、佩劍等文物。白起墓呈圓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1982年,白起墓被陝西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4]
宜城縣誌》中關於白起渠的介紹

白起渠

白起渠又名武鎮百里長渠,是戰國時期最早的軍事水利工程。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白起進攻楚國,進兵鄢城,遭遇楚國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時,白起利用鄢城周圍的地形,在距鄢城百里之外的武安鎮蠻河河段上游壘石築壩,開溝挖渠,引水攻破鄢城,戰後百姓用此渠灌溉農田。
唐、宋、元時期曾多次對白起渠進行整修,使其發揮良好的灌溉作用。1939年張自忠駐防宜城縣,通電請求湖北省政府修復白起渠。1942年,白起渠修復工程動工,為紀念張自忠,將白起渠改名為藎忱渠。但施工五年,未能修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起渠修復工程再上議題。1953年5月1日,白起渠修復工程完工。今白起渠西起南漳縣武安鎮西3.5公里的謝家台,東至宜城市鄭集鎮赤湖村附近島口入漢水,全長49.25千米。[88][89]2008年,白起渠被湖北省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0]

白起肉

高平燒豆腐是山西地區的名吃,此菜來源於白起。
前260年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降卒被白起坑殺。白起的殘暴激起了趙國百姓的憤怒,他們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用火燒水煮的方法烹飪後吃掉,來發泄心中的仇恨。經過這種方法烹飪後的豆腐味道新鮮,於是燒豆腐在高平境內流傳了下來,成為一道名菜。[91]

文學形象

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白起於第九十三回《趙主父餓死沙丘宮 孟嘗君偷過函谷關》中登場,參與了與涇陽君一同追擊趙武靈王的行動中。[92]在第九十五回《說四國樂毅滅齊 驅火牛田單破燕》中,白起同諸侯聯軍一起參與了濟西之戰[93]在第九十八回《質平原秦王索魏齊 敗長平白起坑趙卒》中詳細的描寫了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趙國降兵的過程:白起將趙國降兵分為十隊,由秦國將領統帥,又在趙國降兵中編入20萬秦軍士兵,然後 賜給酒肉,欺騙他們說:「明天要從趙國降兵中挑選精銳,編入秦軍,老弱病殘可以返回趙國。」趙國降兵於是放鬆警惕。當日夜晚,白起命令秦軍士兵頭裹白布, 沒有裹布的就是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僥倖逃出軍營的被蒙驁和王翦所率的巡邏軍砍殺,四十萬趙國降兵一夜被屠戮殆盡。[94]其餘事迹與《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所記載的白起生平相同。
此外,現代作家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中,白起也是重要人物之一。[95]

影視形象

白起作為影視形象多次出現在電視劇、元曲京劇等影視作品中。2004年上映的電視劇《荊軻傳奇》中,白起由徐錦江飾演。[96]2008年上映的電視劇《西風烈》中,白起由巍子飾演。[97]2010年拍攝的連續劇《大秦帝國·第二部·縱橫》中,少年白起由孫霆飾演,中年白起由王學兵飾演。[98]此外,在白起還出現在元曲《保成公徑赴澠池會》、京劇《將相和》、《竊虎符》中。[99]

華特迪士尼公司

華特迪士尼公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特迪士尼公司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NYSEDIS
成立 1923年10月16日美國加州洛杉磯
創辦人 華特·迪士尼洛伊·O·迪士尼
董事長 羅伯特·艾格
執行長 羅伯特·艾格
總部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
產業 廣播動畫電影娛樂活動
產品 電影電視音樂主題公園、度假酒店、玩具兒童書籍、周邊商品等
營業額 US$ 380.63億 (FY 2010)[1]
稅前盈餘 US$ 66.27億 (FY 2010)[2]
稅後盈餘 US$ 43.13億 (FY 2010)[2]
總資產 US$ 692.06億 (FY 2010)[2]
資產淨值 US$ 393.42億 (FY 2010)[2]
網址 Disney.com
Confusion grey.svg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迪士尼樂園華特迪士尼樂園及度假區
華特迪士尼公司英語The Walt Disney Company),簡稱迪士尼(Disney),是美國一家娛樂媒體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傳媒企業[3]1923年華特·迪士尼與兄長洛伊·O·迪士尼創立。1995年之前有許多不同的中文譯名,在中國大陸曾譯作沃爾特迪斯尼,在臺灣曾又譯作華德狄斯奈華德迪斯奈,在香港曾譯作和路迪士尼
華特迪士尼公司旗下的電影發行品牌包括:華特迪士尼影業正金石影片好萊塢影片米拉麥克斯影業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華特迪士尼、試金石及好萊塢三個品牌與金牌電影製作人傑瑞·布洛克海默有逾10次合作;迪士尼與吉卜力有發行方面的合作。
華特迪士尼公司擁有迪士尼樂園度假區華特迪士尼世界,授權經營巴黎迪士尼樂園度假區東京迪士尼度假區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

大事記

美國佛州迪士尼樂園,灰姑娘城堡
迪士尼郵輪

1923-1939

1940-1966

1967-1984

1985-1999

21世紀

部分用迪士尼品牌發行的電影(上映年份為美國)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